前幾天有個新聞,杭州一位女士下著雨去給上夜班的丈夫送飯,結果看到丈夫跟一名女同事打一把傘回辦公室。 她當場愣住,覺得自己冒著雨來送飯,丈夫卻和他人“卿卿我我”,一下子接受不了。但她并沒有去找丈夫對質,也沒有發脾氣,而是默默走回家中,拿起一把水果刀走出了家門。 當時差一點鬧出了人命,幸虧民警及時趕到,才阻止了一場悲劇的發生。 事后丈夫也有話要說,夫妻倆平時感情不錯,很少爭吵,但妻子管得比較嚴,見不得任何女性靠近自己。這次,他覺得妻子又是想太多了… 危機事件過去了,但這個事卻不得不讓人思考一個問題: 丈夫覺得兩個人平時感情不錯,很少爭吵,妻子卻不能允許任何女性靠近丈夫,時刻帶著危機感,對丈夫嚴加看管,看到風吹草動,甚至會激動到要自殺。 為什么同一段婚姻,夫妻兩個人的感受反差會這么大?在這樣天壤之別的評價背后,透漏出來的真相是什么? 多少看似表面平靜的夫妻, 關起門來其實暗流洶涌 多人會容易給新聞里的妻子貼上一些標簽,比如戀愛腦,依賴性太強,敏感沒有自我等等,但仔細觀察下,這類夫妻關系,其實在我們身邊很常見。 比如,孩子出生的時候,妻子總覺得孩子的事情讓自己特別焦慮,總是擔心孩子會不會有問題,怕受到傷害。 丈夫卻覺得小題大做,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,你卻看成了天大的問題。那就是你自己的問題,你要自己的解決。 丈夫跟女同事在一起聊天,噓寒問暖,妻子覺得有問題,認為這是婚姻出現危機的警訊,追著要他表態,給自己安全感,卻一再被拒絕,然后被貼上個“你太敏感”的標簽。 又或者丈夫經常在外地工作,很少陪伴孩子和妻子,妻子不滿意,丈夫卻覺得我是為了賺錢,我也很累,為什么我好不容易回來,你不能體諒體諒我? 歸納起來,這些夫妻關系,跟新聞里的那對夫妻的關系,有個共同的特點,那就是:在婚姻中當中,當一方覺得不滿的時候,她/他的抗議是會得到對方的回應,還是被批評說:是你太敏感,或者你想得太多,你不想就沒有問題了。 能不能對關系提出有效的抗議,并且覺得自己是對對方有影響力的,這是衡量所有夫妻關系是不是真的好的一個硬指標。 我不相信一個被妻子管得特別嚴,不允許任何女性靠近,甚至突破了一點界限都要冒著背上一條人命的風險,要竭盡全力滿足妻子要求的丈夫,在婚姻里會有輕松和愉快可言。 可是,為什么丈夫會覺得平常感覺不錯,很少爭吵,如果沒有妻管嚴這一點,自己還是挺滿意的呢? 好的關系,并不是兩個人沒有爭吵 很多人對關系好不好的評價標準,是看兩個人有沒有爭吵。 就像這個丈夫一樣,覺得大家平常過日子就好了,沒有爭吵的話,每天這日子過得不是很愜意嗎?上班下班,沒事帶帶孩子,輕松自在,他會以為這個女人只要把管得嚴這個“污點”給剔除掉就完美了。 可是這個所謂的“污點”的背后隱藏的是什么? 一個雨夜會給加班的老公送飯的妻子,我猜其實是一個內心藏著浪漫和親密的幻想,對愛情還有渴望,是對婚姻有著種種期待的女人,可是給她的感覺是這些她都沒有從這個婚姻里得到,她會覺得始終不踏實,覺得他不給我,一定是要給別人,所以她采取了一個策略叫做:防。 當然,這只是我的猜測,也許有別的可能性。她到底是什么樣的人,我們沒有接觸過,沒辦法確認。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,她對婚姻是不滿意的,就像深陷泥潭一樣,她覺得自己身邊充滿了危機感,自己隨時可能會被欺騙、被替代,被背叛。 所以一方面努力對這個男人好,試圖留住他,一方面又總覺得他隨時會拋棄自己,不管自己怎么留,都不會真正得到他的心。 當她陷在這個泥潭的時候,他是無法真正安慰到她的,他甚至不能理解她為什么她會是這個樣子,他只是覺得都挺好的,除了她管自己太嚴之外。 他盡力不跟她吵,盡力滿足她的要求,盡力忍耐和妥協,盡力把自己的感受藏起來,以防刺激到她,讓她情緒更加爆發。 他是不敢表達自己的不滿的,因為他怕她已經感覺那么糟糕了,如果我再表達不滿,只會讓她情緒更加失控,那我豈不是更慘,我們的日子還要不要過了? 所以他的盡力不吵架,覺得平常感覺很好,一方面是她平常提供的生活上的照顧和關照是自己喜歡的,另一方面這其實是他用來應對她激烈情緒的策略。 他希望用這種方式來告訴她,我對婚姻是滿意的,我對你是滿意的,你快從泥潭里出來吧,也讓我輕松一點。 可是,這些對她來講有用嗎? 沒有用,因為常常會被解讀為:你在逃避問題,你總是在粉飾太平,你總是一個人躲起來,留下我一個人面對婚姻的問題。 你從來都不會真正站在我身邊,陪我一起面對,你只會說“不是挺好的嗎?你不找事就好了”我就只能孤軍奮戰,因為我還在乎,還不想放棄,也許哪天我真的也累了,心死了,可能我就不會在做這些了,給你你要的輕松。 這或許才是他們婚姻里,隱藏在兩個人心中的真相。 兩個人有愛的人,愛錯了方式,婚姻就變成了一場消耗戰,消耗的是彼此的熱情、對自己的信心,對未來的期待。 那么,這樣的婚姻要如何調整? 婚姻評估的兩個維度,缺一不可 我們先來看一個關于婚姻的評估。 在婚姻的評估標準里,有兩個維度的評估: 一個維度是不滿意度:不滿意度常常跟關系沖突激烈程度,沖突頻率,沖突時長等等有關。 一個維度是滿意度:滿意度則跟兩個人的親密程度,情感鏈接的深度有關。 好的婚姻要雙管齊下,但是我們很多中國式的婚姻,常常會陷入到要一味的降低沖突,以為不吵不鬧,關系就是好的,那是純粹的扯淡,不滿意度降低之后,兩個人是不吵不鬧了,可是連日常的溝通都只能靠自己,不需要對方了。 那樣的婚姻依然是低質量的婚姻,因為不滿意度低,滿意度也低,夫妻兩個人并不親密。 新聞里的這對伴侶,他們努力的方向其實是有偏差的,丈夫努力的方向是降低不滿意度,我盡量不跟你爭吵,而妻子努力的方向是提高滿意度,我想跟你更親密。 如果把他們的關系簡化成一幅畫,畫面是這樣的:妻子拿著一根大棒槌在追丈夫,丈夫在拼命躲閃。 用系統觀的眼光來解讀就是:因為丈夫一直在躲,從來不跟自己真正靠近,所以她追得越來越激烈,也因為她追的越來越激烈,所以他躲得越來越遠。 他們互為因果,構成了一個僵化的系統,兩個人在關系中行為都越來越極端。 這種類型的婚姻,要想改變的話,通常從躲避的一方開始會效果比較明顯,因為這會逆轉兩個人關系舊的模式。 像妻子一樣追的的一方,可以做的是什么呢? 像很多文章中提到的,不要依賴他,獨立起來,降低需求感等等,也是可以緩解關系的危機的,但是真正關系的質量變化,還要看躲避的一方要用多少時間來確認安全,不再害怕靠近。 經營一段好的親密關系,從來不是一個人就能做到的事,但是破壞一段親密關系,只要有一個人不說話,躲起來就夠了,你可以成功的看到對方是怎么從正常人變成了一個瘋子。 所以,請珍惜那些會在一段關系中歇斯底里發瘋的人,因為她們常常是太在乎。 如果你自己是那個會歇斯底里的人的話,要記得一點:可能正是因為你的歇斯底里,所以對方才怕了你。愛的太滿,以至于沒有自我的人,就像藤蔓,是會容易讓人窒息的。 就像《致橡樹》中寫的: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,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。 你有你的桐枝鐵桿, 像刀,像劍,也像戟;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, 像沉重的嘆息, 又像英勇的火炬。 站直了,別倒下,你才有可能跟對方肩并肩。 |